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港BRT的預算過關了

中港路的BRT預算翻案過關了,連同詭異的臺灣塔也一起過關
之前預算被議會否決的期間,寫了幾篇BRT的介紹文章
也在PTT上面跟一些鄉民對話。
雖然說到底這樣作有怎麼樣的效果我不知道
很多人還是擔心中港路未來的塞車問題
很多人還是跳針一直說BRT是公車專用道,即便許多人包括我在內
都有針對這個問題作過回覆。
雖然這次過關的關鍵,在於KMT跟無黨籍的議員終於都投下了贊成票
但是知道臺中要展開一項源自南美的都市交通創新
也知道未來將要驗證自己「BRT是中捷藍線工程的一部分」的命題
還是有些小小的成就感
畢竟臺灣社會對於許多事情的「可能性」太缺乏想像力
在科技領域常是如此,捷運議題更是如此

(不過很慶幸在臺灣還是有許多的技術實踐者擁有令人經驗的創造力)
透過這次的建設與相關的爭議,我們終於可以見識另外一個來自於南美
而不是一如往常從美國、日本、歐洲來的捷運的可能性
而且如果我們的想法沒有錯的話,臺中的BRT、尤其是中港路BRT可能會走出一種新的模式。

最近只要十點一到,最矛盾的畫面又映入眼中:
市政北七路的路樹隨風搖曳,在綠影與微風之下,是塞得滾燙的焦躁車輛。
我總是想,如果在這片美好的樹影下,不是塞得亂七八糟的車陣,
而是悠遊漫步的行人,那樣的畫面不是比較好嗎?
然而要能夠畫出這樣的畫面,就需要很大的改變,
以脫離半世紀以來越走越錯越痛苦的交通沈痾
這就是三個我從一年多前反對中港路BRT轉成現在支持的原因之一:
不先作點改變,就不行了 !
(另外兩個是:中捷藍線仍然持續進行、臺中BRT的整體規劃出現)

然而現在還只是個開始,中捷藍線沒有真的完成,整件事情還不算了結。
首先是BRT完成之後的效益,我雖然對運量樂觀,但是還是要臺中市民願意買帳才行
如果運量不理想,不就應了那些歧視中南部、稱中南部民眾先天不愛使用大眾運輸的言論?
接著是檢驗交通部之前的說法,看是不是真的誠實落實有運量、有財源就給蓋捷運的政策
而不是重北輕南的藉口理由

當然,這一切,還是得先從我們關注到底臺中市政府能不能蓋出一個好的BRT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