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明星高中」們到底在怕什麼?

如果說台灣中學教育數十年來累積的扭曲、病態以及令人作嘔,大概就在這一刻爆發出來,不過可怕的是,這很可能是極致,也很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能量釋放」,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多醜惡的事情發生。我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問題並不算是特別地關注,只是最近一陣子的離譜的事情一直發生,讓我感到不得不說些話,討論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的問題很簡單:對於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明星高中」們在怕什麼?除了上一次中一中的校長令人噴飯的言論之外,這次輪到建中出招,連高一學生都拉進來幫忙背書,可見校方對於到來的改變極度排斥抗拒,而極度抗拒排斥也就意味著高度的恐懼,因為如果不恐懼這項改變,為什麼要排斥成這個樣子呢?如果這些公立(請注意,是公立,也就是拿我們納稅人的錢來辦的學校)高中認為自己真的那麼好、真的可以作為「精英教育」的發動機,帶起國家社會的發展以及擔起培育最優秀人才的責任,那為什麼這麼怕免試入學、為什麼這麼怕十二年國教呢?而且這些歷史悠久的學校,大多位在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好的區域,怎麼會這麼擔心自己收進來的學生沒有經過殘酷的考試(只有智育,其他幾乎沒有影響力)的過濾呢?

我一些建中畢業的朋友曾經跟我這麼說過建中的學生對於學校的看法:「一流學生,二流師資,三流行政(三流設備)。」最初聽到僅僅覺得是建中畢業生的一種驕傲,但是搭配最近的這些爭議,以及從高中以來聽過和看到的許許多多關於這些「明星高中」(尤其是對於十二年國教反應最激烈的那些)的教學品質與傳聞,我才瞭解到這句高中生年少輕狂的話語其實透露了一個台灣中學教育的真實情況:聯考以及基測等高中入學考試,其實是高中校方最強而有力的保護傘。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發現或是我個人的獨到見解,而是只要動動腦就可以想得通的事情。透過聯考、基測,大部分早在日本時代即成立的「明星高中」們,可以僅僅透過它的名字,就收到一群智育表現優異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可能除了天資聰穎、用功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家庭背景大部分有相對優勢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資本,得以支撐一個能夠在殘酷高壓的升學制度中脫穎而出的年輕學子。而在一個升學主義至上的環境下,校方需要多作什麼努力呢?什麼都不用作!照表操課甚至放牛吃草即可,或許在這些學校中有許多有理想、有教育熱誠的老師,面對已經集中起來的用功的、知識表現比同齡更加突出的學生時,可以盡情揮灑、實踐理想;但這也意味著,如果有怠惰的教師出現,也將不會面臨到太多的壓力,因為就算不用多作什麼,這些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在內部的競爭壓力、家庭環境的催化(或壓迫),在大學考試上繳出一張令其他學校望塵莫及的成績單。大家可以去全台灣的「明星高中」打聽看看,看這些學校裡面是不是存在著各種「亡牌」教師呢?

那麼行政、輔導、設備環境等等,那就更不用說了,反正這些學生會自己有好表現,何必給予什麼樣的協助、以及在軟硬體上的支援呢?

難道說,這些「明星高中」們,如此懼怕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其實就是怕自己數十年來的散漫、無能、教學品質低落被暴露出來嗎?是不是不把考試分數最高的一群學生集中到自己的校園裡,就沒有辦法教育出好的人才嗎?(要注意,「好」的定義是什麼呢?)

「到好的學校去重點不是教學環境、不是師資,而是要跟一流的同學在一起。」這樣的話從小到大聽過很多次,有的是針對大學,有的是針對高中;針對大學,我可以明明白白指出這基本上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知與謬論。針對高中,我恐怕只能很無奈地承認,這恐怕是一種對現實的描述。如果現實如此,這是一個多恐怖的狀況?如今將有機會對這種狀況產生改變,我們為什麼要拒絕?

過去有太多荒謬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高中校園,像是那些黑函、流言、發佈假的升學率、假的錄取分數等等,為的就是那個在聯考、基測制度中的第幾志願第幾志願,志願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這跟學校的教學品質沒有必然關連,但是對於校方而言卻是意味著收到多少「不需要多用心教」的學生的指標與保證,也讓我們這些學識飽滿、甚或充滿教育熱誠的高中教師與教育從業人員們,幹出了這些跟政客沒有兩樣的奇怪事情,如果我們要終結這種殘害台灣中學教育數十年的現象,請大家放過我們的孩子,放過台灣的未來,不要再堅持那些過去虛幻的榮耀。

而對於「明星高中」們的教師與學生,多點骨氣,面對改變,面對沒有聯考保護傘的時代,加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