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幾點補充,當作資源

罵人的文章問世之後過了幾天,雖然不是很想、也沒有習慣在網路上跟人戰,不過有些認同我在文章裡面所講的東西的朋友有把文章轉貼出去,而在報社的留言回應也有些可能因為文章篇幅較小(方便發表)而產生的一些疑惑或是不同的意見,我想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些補充回應,當作是認同我在自由廣場上面那篇文章的朋友們跟其他人討論時的資源吧!

1.「社盲」的出發點:其實會用「社盲」這麼強硬的字眼,最初的出發點,是覺得受災的居民人死的死、傷得傷,家園毀得毀,結果到最後還要被這些端坐在乾乾淨淨的研究室中的大科學家們指責沒有科學知識,好像這一切都是活該。個人認為這種舉動就好像是跑去車禍的喪家,指著亡者的遺照跟家屬說:「誰叫你們走路看看,才會被撞死。」是一樣白目、不懂社會的,所以才用了「社盲」這個詞。其實如果他們的說法是,我們要加強台灣社會的科學知識教育,這樣對於防災會更有幫助,我就不會寫這篇文章了,很可惜,我們聽到的是「理盲」。

2.虛胖颱風問題:許多人認為「虛胖颱風」媒體擅動造成的結果,也認為這個說法是台大追風計畫所提出的說法,跟氣象局無關。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我的文章裡面並不是只針對氣象局,也是包含整個相關的學術單位、科學家等等。當然,我並沒有要抹煞許多人對大氣科學研究的努力和貢獻,還是要注意到的是,我在意的是科學社群,尤其是氣象局這種跟民眾直接對口的單位,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互動的能力,因為能否保障一般民眾的身家性命安全,光是科學知識、技術上的進展是百分之兩萬不夠的,科學社群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的互動過程,其實更為重要。因此,回到「虛胖颱風」的問題來談,當這則新聞被大似播報出來的時候,氣象局有沒有趕快出來澄清,有沒有趕快出來出來告訴大家,無論如何颱風來還是要很注意,有沒有去找台大團隊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給定一個兩造都有共識、最適合給一般民眾接受的訊息?

我想對於台大的團隊,也是個學習,該跟媒體怎麼樣打交道,真的要很注意,準確點說,怎麼樣跟其他社群互動,都是得很注意的事情。

3.成功歸科學、失敗歸社會:如果大家稍微想一下,近幾年是不是颱風離開以後,如果路線上氣象局的預測是正確的,就會拿出一張圖,上面有美軍、日本、跟氣象局所預測的路線圖?所謂的成功歸科學就是這個意思。既然氣象局以及這科學家都承認目前為止氣象預測技術是有侷限的,那為何以前要找記者來發佈那樣的說法?而且更可疑的是,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就說雨量預測準確率只有三成,可是,所謂的準確率三成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的準確跟不準確意味著什麼呢?準確率三成這個資訊是不是應該早點讓民眾有所瞭解,提醒民眾必須要隨時注意雨量的估計變化,尤其是提醒應該提醒的如地方首長,而不是事後再來馬後砲?

科技研究有個經典案例,即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失事。研究中提到,其實NASA根本都知道O型橡膠環遇低溫「可能」會變硬造成漏氣、爆炸,還特別做了補強,可是為什麼還是出事了呢?因為在太空梭發生過程中,本來就有很多沒有辦法準確預測的事情,O型橡膠環只是其中一項,可是NASA就可以因此事後說:「這種事本來就沒個準啊!都是國會那些給我們施壓的政客害的!」嗎?如果是這樣,那沒有人敢支持任何太空計畫,阿姆斯壯就會到現在都還沒有去過月球。

這個觀點,是科技與社會(STS)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的運用:強綱領(Strong progam)的對稱原則(Symmetry principle),有興趣可以去網路搜尋一下。

4.通報系統的批評:這部份我是有跟地震中心的通報系統作比較的,地震中心的通報簡訊,是可以在地震發生後沒幾分鐘,傳簡訊給應該接到訊息的人,上面不只會顯示震度、規模這些行話、數據,更有辦法馬上針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預估會有多少樓房倒塌、可能有多少人員傷亡(這部份可以去找工程月刊我老闆寫的文章(雖然我有列共同作者))。而受災最嚴重的山地鄉的鄉長們收到的通報簡訊又是什麼樣子呢?說個實在話,最近幾年雨量都大到離譜,1800mm跟2700mm在數字上看半天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都很可怕),這中間的差別還真的是需要氣象局或是相關的學者去努力將它說出來,光是「嚴防」、「注意」這樣的字眼,真的很難讓人有太大的警戒心。

5.對科學知識不瞭解就不應該批評:依照這個邏輯,不懂怎麼樣建造一個核能反應爐的貢寮鄉民就不能反核,不會寫化學式的人就應該對於大型化工廠的設置閉嘴。科學是人類社會的一部份,而社會中的成員本來就有權利關心科學對其造成的影響,而且關心科學、工程與社會的關係非得學跟科學家或是理工科學生一模一樣的知識嗎?如果真是這樣,就去要求陽明大學STS研究所、清交大的科法所將有機化學、微積分、量子力學列為必修好了。更何況,社會大眾根本就不是對科學「無知的」,罵人「理盲」,實在是太超過了。

6.一稿兩投的問題:請去看本網誌前一篇文章,上面有詳細說明。

7.政治立場的問題:這個攻擊,很無聊,如果去掉髒話,我不曉得要對質疑我這個問題的人說些什麼。

 

大概就是以上幾點回應。其實我從頭到尾對於氣象局的專業能力是沒有什麼質疑的,只是當有人傲慢地在災民的傷口上灑鹽,就實在難嚥下這口氣,而剛好我的興趣跟專長就是在STS以及科技史上,就把這一個多月以來思考過的事情,以比較強烈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這樣才會激起討論、才會有所刺激),並不是以社會科學的立場攻擊所有科技社群,我也看過很多比社會學家、政客更懂社會、更能以其專業發揮長才、貢獻社會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因此我才覺得寫文章進行批判是有用的。

任何人都希望我們的科技能夠對社會有更好的貢獻。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