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轉文:不要誤會「甲子園四千校」的意義

非常好的文章,本文轉自

http://itpun.pixnet.net/blog/post/22815834/1#comment-26485433

 

不要誤會「甲子園四千校」的意義

常常看到某些文章和報導中,有人提到甲子園有四千多支學校參賽,接著就是一堆批評政府沒有提供經費,或是硬體建設太少等問題,這樣的言論很容易讓人以為,日本之所以有四千多所高校參加甲子園區域賽
,是因為日本撥了很多的經費給這些學校,從事棒球活動,而錯失了解日本高校運動的機會。

大家既然會提起甲子園有四千多校,而不是四百或是幾百校,是因為我們驚訝於他們的數量和比例,而他們能夠有這樣的數量,並不是經費,而是歸功於他們的社團活動,不止是棒球,日本很多的運動都和社團
有很大的關連。而台灣學校的一校一特色,其名稱便是台灣棒球隊少的原因。所謂的特色就是成績,因為一校只能有一特色,所以在平衡的情形下,棒球當然不能佔了太多的學校,加上台灣的棒球隊要成績,所
以也要錢來支持,還不如選些簡單一點的「特色」。這個特色的選擇不是來自於學生,而是來自於學校。

在台灣,運動是衝突的,一個學校不可能有太多的運動隊,而這些運動隊員也往往成為特例人物或比較不常在教室的人。但在日本,運動有衝突,但卻也是共存的,一所高校往往有五、六個以上的運動社團,而
且他們也不是特例,因為還有不少的靜態社團,可以說,社團是高校非常重要的教育體制,很重要的工具,也是學生學校生活很重要的一環,棒球社也不過是眾多社團其中之一罷了。學生能選擇運動項目,因為
要找到有自已運動喜好的學校簡單很多。

而日本運動社團之所以能夠共存,在於他們對於Ground的規劃,這個便像台灣的「操場」(怪名字),GDP比台灣高的日本,大部份的Ground就是土,也很少看到PU跑道,他們的社團時間,足球社、棒球社和室外
社團常常一起在Ground活動,場地大小的分配,就看社團間的協調,跑道在日本是比較不主要的設施,不像台灣,因為操場外圍了一圈跑道,跑道變成了主角,如果在操場從事球類活動,很容易影響到跑步的人
,反而常常看到,大大的操場,卻是最浪費的空間。而日本的棒球社,雖然常常只能運用內野大小的空間,但反而更多了練習基本動作的機會。

棒球社也負擔管理和訓練的責任。棒球如果沒有人規範和領導,的確很容易造成危險,很容易忽略了空間的限制,或是造成混亂,台灣校園間,棒球是危險的運動想法便是由此而來,一樣的棒球到了日本,不是
叫野球而變得安全,而是他們的棒球活動是在棒球社團,而不是像台灣,是因為學生一開始沒有很多經驗和領導者,不懂得依空間做練習項目,往往厭倦了基本的練習,而越過了緩衝空間,所以發生了意外。社團會累積經驗,透過負責老師和領導者的規劃,做出安全的訓練方式。

有人說台灣的經濟奇蹟,來自於中小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和像靈猴般的彈性,所以外國人常常驚訝於台灣能有極少的成本,造就相對大很多的價值出來,但我們學校運用空間的作法卻是相反,台灣明明空間有限
,所以學校也比較小,這樣就應該好好的利用空間才是,而不是做了好像運動設施不錯的操場來自我滿足,再蓋個籃球場就夠了,因為對於台灣的學校來說,運動本來就只是附屬品,要讓學生運動,跑跑步就好
了,覺得無聊,就去打籃球就好了,其它的本來就不重要,來學校只是來唸書的,做什麼注視其它什麼社團和運動。

日本當然也是有很多的專業棒球隊,這些當然也像台灣的棒球隊,靠著不少的經費和不少不好的傳聞來造就成績,但日本和台灣的差別在於,弱隊很容易生存(因為是社團),經費沒有很多,活動空間沒有很大,
但數目卻是很多,這在台灣本來就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存在。在台灣不重要的存在,卻是甲子園四千所的由來,是每年十幾萬高校棒球選手的由來,是十年後一百多萬打過棒球的官員、企業經營者、行銷人員、醫
生、記者、老師的由來,是那些人每年都會懷念二次自已也打過高校野球的由來。是那些人寧願看甲子園
也不看國際的由來,是那些人只要是好看的比賽,既使設備不好也會去看棒球的由來,是那些好看的業餘比賽也會有很多人去看的由來。是日本的「棒球迷」,而不是台灣「國際賽棒球迷」的由來。

日本如果用了台灣的教育體制,相信沒多久,就會有很多學校禁止打棒球,然後因為外面的場地也嚴重不足,所以棒球社團也就慢慢減少,最後甲子園四千所,就可能只是甲子園四百所,這樣既使再多的經費,
也挽救不了。當提起甲子園有四千....時,提的應該是他們高校社團和空間運用,而不是認為日本人用錢造就了一切。

沒有留言: